神經塑性與神經復健






 

   

神經塑性:革新中樞神經系統認知的力量



   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

林松佑物理治療師(澄心康健物理治療所)/撰


           

【系列之一】淺談神經塑性(上)



           

「神經塑性(neuroplasticity)」一詞近來於神經科學與神經復健領域相當濫觴,主要因其革新了已往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認知:過去認為成年腦部已竣發展、將不再生成新的神經細胞或產生任何變化,然而,有愈來愈多的動物與人體試驗指出實情可能並非如此,已發展成熟的腦部或許仍具被改變的潛力。



           

神經塑性為一涉及腦部適應性結構或功能變化的過程,其操作型定義為「中樞神經系統藉由重整(reorganize)其解剖結構、功能表現或連結迴路,來因應某些內在或外部刺激而改變自身活性/活動(activity)的能力」。臨床上,前述會造成腦部變化的刺激可以是腦部疾患[如腦中風、創傷性腦損傷(traumatic brain injury, TBI)等],也可以是治療介入(如復健訓練、各式腦部刺激技術等);而所產生的塑性變化在本質上或為正向(如器質或功能方面的進步)、或為負向(如病理結果的後遺症),取決於誘發塑性的因子/刺激為何。



           

神經塑性:神經再生與功能重整的雙重機制解析



           

腦傷後的塑性變化一般可區分為以下三個階段:


           

  1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  2. 發病後首二日:此時腦部正面臨急性損傷所造成的細胞/神經元破壞與伴隨而來的皮質路徑缺損,為維繫功能將試圖啟用次級神經元網絡。

  3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  4. 發病後數週:此時腦部持續徵召支援細胞/神經元、皮質路徑的活性漸由抑制轉為興奮,突觸塑性(synaptic plasticity)於此階段漸轉活躍、有助於建立新的迴路連結。

  5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  6. 發病後數月:藉由軸突芽生(axonal sprouting)以及損傷鄰近處進一步重整,腦部仍持續致力於自身的重塑(remodeling)。

  7.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    

於神經生理層面,產生神經塑性的機制仍尚未有定論,當前主流的學理有二:神經再生(neuronal regeneration)與功能重整(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)。關於神經再生,腦傷後較早期發生的相關現象為「突觸塑性」,「突觸」是神經元間通訊的特異性接頭,突觸塑性意指在神經元連結的強度上產生經驗/歷程依賴(experience-dependent)之長效改變的能力,其於腦傷後初期維繫神經元網絡至關重要,亦會影響動作學習(motor learning)與日後腦部功能恢復,突觸塑性上的改善意謂著神經元間的連結更有效率,有益於固化或建立特定傳導路徑、進而改變動作/行為表現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了解更多
       

   


   

【系列之一】淺談神經塑性(下)



   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

於神經生理層面,產生神經塑性的機制仍尚未有定論,當前主流的學理有二:神經再生(neuronal regeneration)與功能重整(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)。關於神經再生,除腦傷後較早期發生的「突觸塑性」外,腦傷後神經元的死亡為刺激「神經新生(neurogenesis)」的重大因子之一,神經新生意指腦部仍會持續製造新的神經元,但此現象於人體目前尚缺乏具說服力的直接證據,儘管如此,一些使用了特定生物標記(與發展中神經元相關但非專一)的研究仍不排除人體存在神經新生的可能性,並指出兩處具此潛力的腦部構造:嗅球(olfactory bulb)與海馬迴(hippocampus),然而,未來仍有待研究方法的精進(如研發出更特異於發展中神經元之生物標記)以盼得出人體在神經新生上的實質佐證。



           

關於功能重整,「等勢(equipotentiality)」現象指的是若腦傷在相對早年發生,此時腦部將較具潛力來重拾受損的功能,而另一概念類似的現象「接管(vicariation)」則是指腦傷後部份腦區會接手損傷腦區所負責之功能表現,此二正向的功能重整現象皆已有影像學方面的臨床研究佐證。



           

雖然成年腦部仍具被改變的潛力,「正向」的神經塑性卻沒那麼容易發生,「負向」的塑性表現反而極易生成。如前所述,腦傷後的塑性變化理論上應朝復原的方向發展,但實際上諸多臨床因素皆會媒介或影響塑性變化,如故有之共同疾病、腦傷前的身體活動狀況、腦傷的部位與嚴重度、腦傷時的年紀、腦傷時的醫療處置即時/適切與否、腦傷後的復健訓練即時/適切與否等。



           

「負向」的塑性表現,或再表達得確切些「負順應塑性(maladaptive plasticity)」,指的是腦部發生的塑性變化造成了異常或負面的臨床表徵/症狀(如特定腦區的活性異常、異常的動作型態、疼痛等);腦傷後的負順應塑性蠻多時候起源於發病診斷,然而,腦傷後的醫療或復健處置若不得當,亦可能養成或助長負順應塑性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了解更多
       

   


   

參考文獻


   

  •        
  •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books/NBK557811/

  •        
  • Mang CS, Campbell KL, Ross CJD, et al. Promoting neuroplasticity for mot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: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genetic variation on brain-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. Phys Ther 2013;93:1707-16.

  •        
  • Dąbrowski J, Czajka A, Zielińska-Turek J, et al. Brain functional reserve in the context of neuroplasticity after stroke. Neural Plast 2019;2019:9708905.

  •        
  • Vints WAJ, Levin O, Fujiyama H, et al. Exerkines and long-term synaptic potentiation: mechanisms of exercise-induced neuroplasticity. Front Neuroendocrinol 2022;66:100993.

  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