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松佑物理治療師(澄心康健物理治療所)/撰
【系列之一】淺談神經塑性(上)
「神經塑性(neuroplasticity)」一詞近來於神經科學與神經復健領域相當濫觴,主要因其革新了已往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認知:過去認為成年腦部已竣發展、將不再生成新的神經細胞或產生任何變化,然而,有愈來愈多的動物與人體試驗指出實情可能並非如此,已發展成熟的腦部或許仍具被改變的潛力。
神經塑性為一涉及腦部適應性結構或功能變化的過程,其操作型定義為「中樞神經系統藉由重整(reorganize)其解剖結構、功能表現或連結迴路,來因應某些內在或外部刺激而改變自身活性/活動(activity)的能力」。臨床上,前述會造成腦部變化的刺激可以是腦部疾患[如腦中風、創傷性腦損傷(traumatic brain injury, TBI)等],也可以是治療介入(如復健訓練、各式腦部刺激技術等);而所產生的塑性變化在本質上或為正向(如器質或功能方面的進步)、或為負向(如病理結果的後遺症),取決於誘發塑性的因子/刺激為何。
神經塑性:神經再生與功能重整的雙重機制解析
腦傷後的塑性變化一般可區分為以下三個階段:
- 發病後首二日:此時腦部正面臨急性損傷所造成的細胞/神經元破壞與伴隨而來的皮質路徑缺損,為維繫功能將試圖啟用次級神經元網絡。
- 發病後數週:此時腦部持續徵召支援細胞/神經元、皮質路徑的活性漸由抑制轉為興奮,突觸塑性(synaptic plasticity)於此階段漸轉活躍、有助於建立新的迴路連結。
- 發病後數月:藉由軸突芽生(axonal sprouting)以及損傷鄰近處進一步重整,腦部仍持續致力於自身的重塑(remodeling)。
於神經生理層面,產生神經塑性的機制仍尚未有定論,當前主流的學理有二:神經再生(neuronal regeneration)與功能重整(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)。關於神經再生,腦傷後較早期發生的相關現象為「突觸塑性」,「突觸」是神經元間通訊的特異性接頭,突觸塑性意指在神經元連結的強度上產生經驗/歷程依賴(experience-dependent)之長效改變的能力,其於腦傷後初期維繫神經元網絡至關重要,亦會影響動作學習(motor learning)與日後腦部功能恢復,突觸塑性上的改善意謂著神經元間的連結更有效率,有益於固化或建立特定傳導路徑、進而改變動作/行為表現。
了解更多